對書而言 | 約斯特·霍胡利《系統的書籍設計?》
一本統共一篇短文與一份演講的小書,但「內容」並不止於此:插圖到版面、觀感到質感都是「內容」的一部分,並再次顯示了文本意圖傳達的信息。
霍胡利先生的觀點大概是很清楚的:書籍設計的系統性是需要的,但直覺會、也應當在過程中佔有可觀的比例。用了五個案例來爲之進行說明:裝幀設計、字體選擇、字體版式與網格系統、排版的對稱性與非對稱性。設計的過程如何?如此的目的是什麼?處處都在解釋,但是很多時候又都說不清,只是「憑感覺」,正如約翰·摩根先生的序言中所指的「緘默知識(tacit knowledge)」、「獲得緘默知識的關鍵就是經驗」,體現出的是霍胡利先生對字體排印中極端教條主義的反對與其書籍設計中一些方面的漸進式變化。
伴隨的插圖讓讀者看到所舉的例子與例子之外的一些延伸,文後也附有「約斯特·霍胡利書籍設計作品」這一展示性的部分。圖片本身看完之後再放眼整個版面,每頁又都是一個新的案例展示:對稱與非對稱的排版、明確而舒適的網格系統。再回到整本書上:序言是方正仿宋配 Trinitè No1 Roman,演講文是方正新書宋配 Trinitè No1 Roman;護封、封面、環襯、內文都用着溫和而有區別性的紙張。我能很明顯地從這一整體上感受到「系統性」的存在,而很多地方大概也是「直覺」驅動的:爲何環襯是再生原黑紙?我想不出爲什麼,但是看起來確實有一種「就應該是如此」的自然感。
在弗朗茨·布萊(Franz Blei)的自傳《我的一生》(Erzählung eines Lebens)中,我看到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確實很少按照理性行事,僅僅依靠理性的決定來生活,結果將會非常奇怪。」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接受自發性、無意識和直覺來作爲系統的內核,可以說——我們也許可以在這次談話的題目後面不加問號……
—— 約斯特·霍胡利
霍胡利先生的書籍設計作品都是自然、簡單、服務圖文內容的,包括書封與內文頁。他自稱不是教條主義者,也確實設計出了我個人看起來或是「新古典主義」或是「現代主義」的書,一切都是爲了適合圖文要表達的東西。我不想藉此同上世紀的一些現代主義大師一樣宣揚所謂「透明」甚至是「形式追隨功能」。霍胡利先生的這些書籍設計都有着如本人所說相同的「獨特的魅力和鮮明的特徵」,最後展示部分的作品更是每份都不同的。書籍的設計雖終究是爲了內容的傳達服務,但要讓書籍成爲「好的」,還是需要無言地向讀者展示設計的「信息」。
如約翰·摩根先生而言,字體排印師是要對書籍內容存有興趣的。在這一反面上,出現了爲了強調設計的設計。我不大喜歡這一趨勢,也有感同人製品中確實存在這一現象:似乎每本刊物、每份冊子的封面都要放一幅甚至幾幅大大的插畫,內文也總要有點「設計感」,質感更是要儘可能高端,但卻很少有人關注宏觀、微觀的字體排印,也很少有人關注書籍或是冊子的「整體性」。也許這是同人製品本身的性質帶來的,但或許有人可以在這上面做點什麼。
對於幸運的人(我自己也屬於這一類)來說,現在是做書的最佳時機。儘管通常情況下,就像生活中的許多領域一樣,重視並有能力僱用設計師的書籍設計行業也許是最不需要關注的領域。特別是現在的書籍(指的就是印刷廠裏正在印刷的那些)最不需要關注。這些書籍需要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存在感,以有別於他們的競爭對手(電子書),材料的選擇被刻意強調到戀物的程度,給我們留下了過於豐富、過分強調設計感的書籍。這類書籍我通常會在書店花兩分鐘來翻閱。不是完全不喜歡,只是當我離開時感到些許不滿,並爲之前被引誘而覺得有些內疚慚愧。給我一些值得閱讀的東西吧。
—— 約翰·摩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