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思 | 內容,與形式的作用

這篇文章始於聽 Podcast《字談字暢》時所聽到的接下來這一段內容,在此進行粗略的轉寫,提供背景。轉寫內容版權歸屬 The Type,對原內容感興趣請通過轉寫部分尾部鏈接收聽原節目。

Eric Liu:「……所以呢,我覺得很多國內的設計師在這個問題上吧,還是處於這種最基本的,連排版最基礎的邏輯沒有想清楚的事情。肯定都是內容決定形式,而不是形式決定內容,對吧。你要……因爲你有這個內容,然後你再去做……然後你要以這個形式給它表現出來。你單單做一些沒有功能的形式,我覺得這個並不是這個字體排印的本意在。」

錢爭予:(笑)「其實我覺得現在你會看到……嗯……就我覺得不一定只是這個……國內這麼做吧,也不一定只是這個中文這麼做。就……其實……你往往會看到一些沒有什麼邏輯的字體排印的設計形式,通常是表現爲比較視覺化的設計形式。我覺得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當然這個原因可能有點片面,就是因爲,你會發現現在,特別是越靠近此刻的內容,它的內容本身的結構其實變得越來越簡單了。特別是供大衆閱讀的內容。」

Eric Liu:「嗯。」

錢爭予:「當然如果你去看一些學術性的,或者是一些工具性的……呃內容,特別是以文字密集呈現的,它們可能還是有着比較複雜或者比較精巧的結構。但是供大衆閱讀的內容的結構變得越來越簡單,這又導致實際上對字體排印的本身的這種工具化的需求會變得越來越弱。我甚至發現就是,呃,你去看一個比較古典的小說,和你今天找一個,比如近幾年出版的這種通俗小說,你會發現近幾年出版的這個小說的結構,甚至它裏面的這個……」

Eric Liu:「網絡小說是吧。」

錢爭予:「內容的形式也會尤其的簡單。」

Eric Liu:「嗯。」

錢爭予:「這就導致實際上如果你……」

Eric Liu:「是的是的。」

錢爭予:「直接去排版這本書,至少在形式上會看起來非常的無聊,或者是非常的單調。」

Eric Liu:「是的。」

錢爭予:「就是,我一般稱之爲……就是一個本身就很單調的內容,然後再配上一個更單調的形式,導致這個內容它作爲一個商品被呈現的時候,就沒有任何的市場競爭力。這個時候,大家就會考慮在上面疊加各種各樣的裝飾,實際上把字體排印做出一些很特殊的……你無論認爲它是風格也好體例也好,比如像這種中文排版段首空好多好多格的這種,本質上我覺得它們都是一種裝飾,而這個裝飾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爲,這個內容過於的簡單和直白了,所以它不得不加上一些裝飾來豐富這種內容本身的單調性和它的這個單薄的地方。但我覺得……其實你退回到根本,我們可能還要反思一下爲什麼內容會變得越來越簡單,或者說內容的結構爲什麼會喪失了原來的那種精巧性和複雜性,當然複雜本身並不一定好,但是如果所有的內容都變得非常簡單,可能會是一個問題。」

(中略)

錢爭予:「嗯……我覺得其實媒介不是最關鍵的,關鍵是一種閱讀的習慣和對於……怎麼說,就是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人們如何去消費這個內容。」

——《字談字暢 242: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轉寫起始時間:50:27)

《字談字暢》其實在先前的《字談字暢 160:六週年只是一個小段落》中也提到了內容與形式之間關係的話題,這期關注的是段落標記的變化。而這兩期節目中共同提到的是「靠近此刻」的內容的簡單化與文字排印上各種變化間內在的關係。在段落標記上是從段落符到段落縮進再到段落間距,在展示形式上是從純文本密排到濫用斜體、加粗、換色、下劃線、字號加大——甚至可能是同時使用多種。

只從內容上來說,這樣的表現形式也許是爲了對信息密度降低的文本的內容傳達能力進行補充。就同樣的近期新聞文本來說,在多數情況下,傳統的新聞站點文章在內容傳達能力上是差於 WeChat 公衆號文章的——一篇數百字的文章中真正重要的內容常常只有十數字,在傳統新聞站點的純文本密排形式下,信息獲取是不到大海撈針那麼難,但也不很簡單;而在 WeChat 公衆號文章中,只需快速瀏覽,直到找到形式上就與其他處不一樣的地方。這所隱藏的實際上也就是文本結構的喪失、內容扁平度的提升,讀者不再能夠(甚至是不再可能)通過文本的主標題、次標題、再次標題、段首句等摘要性標記所體現出的思路與結構理解文本的內容重點,文本結構與其它內容被糅合在了一起,從頭到尾的線性式閱讀成爲了在純文本密排環境下理解文本內容最實際的方法。誇張的文字樣式成爲了內容高度扁平的文本中突出重點最簡單的方式。

但爲數不多的「華麗」部分在一些情況下甚至給人以過度突出的感覺,變得扎眼,其他部分也隨之顯得乏味了。內容給形式帶來了新的需求。就互聯網內容而言,2010 年代早期的一些此類內容的生產者往往是爲了「平衡」、「趣味」與「設計感」而在文本中添加其他元素,如花飾的分割線、分欄線、文本邊框、文本底紋,正反映以上轉寫文本中錢爭予老師所說的「形式上會看起來非常的無聊」。在這一層面上,這樣的「重點突出」之外的形式本身也成爲了內容,是內容的補充。

自此聯想到歐洲中世紀手抄本中大量的花形與裝飾要素(不含插畫),除去樣式特徵之外,其間的區別是什麼?這樣的花形與裝飾是否也是對文本易讀性低下的補充?如果確實如此,那大概可以說是在用樣式補充樣式了。但當前扁平文本的展示中對裝飾的利用不論如何都還是在用樣式補充內容,依舊源於內容本身的簡單甚至空洞。也許區別就在於此。但作爲共同的作用之一,這兩者都能夠對閱讀習慣造成改變。手抄本中的花飾字與首字下沉指示着新一段的開始,扁平文本中的特殊樣式與形式指示着重點內容與文本結構。讀者對某種指示方式的習慣都會使其更習慣於閱讀該種形式之下的文本,這從而鼓勵內容生產者更多地使用對應的此種形式,形成促進式回饋的循環。內容從而也爲了適應此種形式而變得扁平化了,即使其原本是高度結構性的。